close

作者-在宇宙牧羊的擺渡人


在華人社會中,每天早餐來一顆厚實並外表光華的饅頭,配上白黃相間的煎蛋,匆匆配上一杯豆漿,買一份飽,更是買份一天活力的開始。但這手上溫熱的觸感,你是否想過,他可曾是古代人的頭顱替代品!究竟是怎麼回事?還是我們其實一直有潛在食人的慾望?

這是野蠻人的頭 ?

據歷史記載,饅頭起源於南方(現今雲南滬水一帶)。相傳蜀漢建興三年(225年)秋天,諸葛亮採取攻心戰術,七擒七縱後最終收服了孟獲。在與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關係後,諸葛亮班師回朝。

但蜀國大軍行到瀘水時,突然陰雲密佈,狂風大作,巨浪滔天,軍隊無法渡河。諸葛亮精通天文,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,但這突然的變化,使他也迷惑不解。他忙請教前來相送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了解的孟獲。孟獲答道:“這裏幾年來一直打仗,很多士兵戰死在這裏,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,凡是要在這裏渡水的,就必須向這些士兵的冤魂祭供;且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,而且來年肯定豐收。”

諸葛亮聽完,心裏一沉: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,如果再用49顆人頭去祭奠,又平白無故地增加49個冤魂。這樣下去,冤魂豈不就越積越多,瀘水將永無寧日。而且,49個人頭,這代價也太大了。

諸葛亮苦思冥想,終於想出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絶妙辦法。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,將牛羊肉斬成肉醬,拌成肉餡,在外麵包上麵粉,並做成人頭模樣,入籠屜蒸熟。由於是在蜀國西南蠻荒之地,這種祭品一開始被稱作“蠻首”。

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蠻首拿到瀘水邊,親自擺在供桌上,拜祭一番,然後全部丟進瀘水。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,風平浪靜,大軍順順噹噹地渡了過去。從此以後,蜀國人們經常用蠻首作供品進行各種祭祀。這種風俗,也逐漸從蜀國傳到全中國各地。由於“首”、“頭”同義,後來就把“蠻首”稱作“蠻頭”。

 慢慢入民間的那顆

“蠻頭”傳到北方後,北方人還是覺得蠻字不夠好聽。北方人發現,蠻頭蒸出來後,最外邊的一層表皮,很具光澤,光澤在古漢語中為“曼澤”,於是,北方人就將“蠻”字改為了“曼”字。於是,“蠻頭”就變成了“曼頭”。跟諸葛亮不同的是,通常老百姓吃的饅頭,是沒有包餡,是單純的面蒸的曼頭。

而後來,由於中國字能夠食物的物品,通常帶一個“食”字旁,於是“曼頭”逐漸演化成了“饅頭”。從歷代文人作品中獲悉,到宋代的時候,基本上“饅頭”一詞就確認下來了。

下篇:你早餐吃的…可是古代人的頭啊!-饅頭的前世今生(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